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的不断加剧,燃料的升级和替代已经成为全球炼油业的共同行动。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关键会议召开在即,但该组织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却再度成为其头疼的难题。政局不稳定导致伊拉克石油产量在超出欧佩克减产配额与产量不足之间摇摆不定,因为产量上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很难判断明年的全球石油供需情况,以及基于此所决定的减产协议延长期。
因政府军和库尔德自治区武装爆发冲突导致基尔库克省油田生产活动中断,伊拉克10月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出口方面,虽然目前冲突已经平息,但伊拉克北部油田的石油出口依然比11月前半段低约40%。
首先是全球车用和船用油品质量升级提速。在车用油品方面,全球主要国家油品标准升级速度加快,汽柴油硫含量降至10μg/g以下成为趋势。2017年以来,国内成油品质量已经全面升级至国V标准,到2021年将继续提高至国VI标准。在船用油品方面,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定,自2020年起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0.5%的硫含量限制。
再者,燃料替代的步伐也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凶猛,基于政府的扶持推广将在未来几年延续高速发展态势。今年前十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整体销售量比重已经超过2%,预期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增加至7%,到2025年迅速提高至20%。
如今,国内石油消费也进入了新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和投资增速总体放缓,抑制了成品油的需求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炼油能力却由前两年的减少和略增转变为较快增长。
供需不匹配致产能过剩严重
由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时间上的不匹配,供需差逐渐扩大,引起产能过剩问题。从供需差来看,2015年,中国成品油需求总量约为3.2亿吨,同期产量约为3.4亿吨,供需差为2163.1万吨,2016年增加至3546.5万吨,2017年预计将进一步扩大至4043万吨。
目前,国内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年。到2020年,综合考虑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汽车保有量、天然气及电动汽车替代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预计国内成品油需求量将达到3.7亿吨,届时合理配置的炼油能力应为7.1亿吨/年。
中国炼油行业出现新一轮“洗牌”
未来,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成品油市场竞争激励,炼油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取决于市场化改革,而非行政性地去产能。通过行业的整合和市场化的手段,中国的炼油行业会出现新一轮的“洗牌”和发展。
中国炼油行业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平衡,即“炼厂间技术经济指标高低不平衡”、“区域布局不平衡”、“一体化水平不平衡”、“高端高清洁油品生产水平不平衡”,反映出中国炼油能力是低端产能的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不是高端产能的过剩。提高国内原油深加工技术,保护和培育先进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已经成为明确目标。
相对地炼等竞争对手,自产原油比例高是国有炼油公司的突出优势。国有炼油企业需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助力炼化业务提质增效。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统筹市场与效益,强化原料互供,保持化工装置高负荷运行,增产增销高附加值产品。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炼油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炼油格局继续向多元化发展,地方油企大型化,工艺高端化,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国有炼油企业需要与民营等各方力量开展全产业链合作,推动国内炼化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资源利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