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品牌关乎企业生存发展大计,在企业开拓市场、资本扩张、提升影响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品牌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而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是,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品质、企业诚信意识等有待提高。一些中国企业在原料生产环节上不敌跨国公司,缺乏产品创新能力,在其他更高价值的环节上,同样缺乏话语权,处于竞争的弱势一方。
在世界品牌百强中,中国只有华为、联想两个品牌入围,可见,中国品牌的实力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不相称,中国品牌的识别度和影响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国家政策护航中国品牌发展
行业企业喜迎品牌建设契机
可喜的是,中国品牌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
2016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机构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抓手,着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提高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其中,对“创品牌”部分的总体要求为: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主要包括提高品牌竞争力、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国际化等4项任务。
6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开展2016年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通知》,大力推进“三品”战略的实施。
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究品牌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式消费特点。
在此背景下,《意见》指出,应发挥品牌影响力,切实采取可行措施,扩大自主品牌产品消费,适应引领消费结构升级。方法之一就是宣传展示自主品牌,设立“中国品牌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鼓励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定期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重点出入境口岸设置自主品牌产品展销厅,在世界重要市场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巡展推介会,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尽管有了国家政策保障,但中国品牌要想真正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国人出境游常常离不开一个大主题:买买买!全球到处闪现中国游客“扫货”的壮观场面,凡是性价比高、质量可靠,大家刚需的“吃穿用度”的普通商品,几乎都进入了中国游客的“爆买清单”,除却一些特殊的原因,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物实际上主要是为了买到安全、信任、便宜,享受周到的服务。那么,为什么国内的企业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呢?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反思。在品牌建设之路上,仅仅依靠设立品牌日、讲好中国品牌故事等还远远不够,行业和企业还必须在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品质、科技创新、贴心服务、口碑等方面下足功夫,尤其要在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培育消费者“忠诚度”方面花大力气,全力以赴,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当然,对于各行业企业来说,中国品牌日完全可以是契机,可以是引子,更可以是动力之源。首先可以对自己的品牌做一个全面的体检,查优势,找不足,然后制定相应的有效策略和进阶模式,最后执行落地。
化纤行业品牌看点多
行业企业联盟齐发力
与人们的“穿”密切相关的化纤行业品牌发展起步较晚,不同规模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认识差距较大,但整体来看,行业和企业整体的品牌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尤其是化纤行业协会、联盟及各个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意识、资金投入、运作模式和工作成效等方面明显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
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率先垂范
众多化纤企业竞相绽放
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当属“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经过了五年的成长和历练,由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东华大学、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联合主办,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以强大的中国化纤产业为依托,坚持创新驱动、时尚引领、绿色发展,带动纺织产业链“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打造“中国纤维”,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
工信部领导评价“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不仅开创了原料端趋势研究的先河,更符合国家“供给侧”改革思路,成为新时期“三品”战略中引导行业品牌建设及新品开发的重要内容。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为何会赢得如此高的评价呢?这是因为该活动打造“中国纤维”整体行业品牌的同时,更要求申报企业深入打造自有品牌,从而推动化纤企业的品牌发展意识。五年来,300余家企业参与,涵盖500多个纤维产品;来自140多家化纤企业的200个产品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了推介和展示;企业平均研发投资比例从2011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3.8%,明显高于化纤和纺织行业平均水平。
而近年来入选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化纤企业如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申集团、中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绿宇环保有限公司等中国化纤工业的领军企业,一直致力于“产品创新技术”,在品牌建设方面也是各有建树,可以说,在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搭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纤维品牌建设模式指引下,积极参与其中的企业从中获得大收益,企业培育了自己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声誉、影响力等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由此示范效应,今年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张家港美景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浙江绿宇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仪征市仲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永银化纤有限公司、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恒天纤维集团有限公司、恒申集团、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踊跃参与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7/2018发布会,并推出企业自主产品发布秀和发布会。
这些企业产品各具特色,但企业本身有个共同的特点:均为行业领头企业或“专、精、新、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企业决策层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对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有敏锐的洞察,拥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企业创新能力较强,注重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在产学研用方面往往先人一步,不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致力于探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更好的解决方案,其中很多企业成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并将品牌的影响力延伸到下游乃至终端用户。他们是化纤行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更是中国制造业践行转型升级的优秀代表。他们为化纤行业企业品牌铸造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联盟聚集各方资源
产业链品牌效应凸显
另外,化纤行业的一些产业联盟在品牌建设方面亦取得显著成效,如化纤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仿棉纤维品牌“逸绵”、沐丝产业联盟的再生纤维素纤维长丝品牌“沐丝”等。它们以产业联盟为基础平台,聚集业内产学研用整条产业链的资源优势和研发实力,共同开展新产品研发,共同铸造同一品牌。如在“逸绵”品牌的背后,有纤维、纺纱、织造、印染和服装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密切合作,项目实施期间所开发的超仿棉聚酯PET纤维实现了万吨规模的稳定生产和市场销售,开发出纱线、面料和多个系列的超仿棉纺织品,广泛应用于职业装、家居、运动、休闲、牛仔等领域,合计实现产值近20亿元。化纤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成功的以“逸绵”品牌为结合点,集中产业链整体优势,将技术创新带来的优势直接转化为品牌议价能力,品牌效应从原料端直接贯穿至消费终端,大大提高了品牌的传播速度和产业链影响力。
绿色消费渐入人心
绿色纤维应运而生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市场正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阶段,绿色消费也逐渐步入人们“吃穿用度”的方方面面,生态绿色纤维纺织品及服装也慢慢受到消费者青睐。
而绿色纺织消费的重点在于开发绿色纤维。化学纤维作为纺织产业链的源头,其绿色发展进程对推动纺织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绿色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主导的“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可谓正逢其时。该项工作始于2015年9月,截至目前,已有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浙江绿宇环保有限公司、浙江金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彩环保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秋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英利实业有限公司、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张家港美景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获得了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他们一致认为,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对于行业和企业都是好事,既可促进环境保护,又可实现企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17家企业通过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组成一个联合体,登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开启的“绿色之船”,为的就是响应国家绿色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大政方针,并在此过程中塑造绿色纤维的“品牌”价值,实现绿色纤维的“绿色”价值。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表示,“在整个纺织加工总量中,化学纤维产量已经超过80%。作为纺织工业的源头,如何推进绿色制造,成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在“十三五”期间推出了绿色纤维标志认证,是纺织工业全面推动绿色制造的重要环节。”经过协会、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企业、下游企业等多方细致努力的工作,目前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已先后发布了《绿色纤维标志使用管理章程(试行)》、《绿色纤维标志下游用户使用管理规则(试行)》,未来将从原料源头到终端产品全产业链推进我国化纤工业的绿色化进程,助力绿色品牌不断成长、成熟,让每个人能欣然接受绿色品牌,使绿色消费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