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7年以来,国际油价长期维持在50美元上方的高位震荡格局,基础油外盘价格持续上涨,加之人民币汇率高居不下,进口商成本持续高企。不过,进口商销售价格却始终未有大幅推涨,利润空间不断缩窄。
受到欧佩克减产协议达成的影响,国际油价在去年底终于突破50美元/桶的天窗,进入2017年以来,国际油价维持在50-55美元/桶的高位窄幅震荡,基础油市场生产成本受到支撑,国内炼厂价格震荡上行。然而,进口基础油价格的涨势却始终不温不火,利润空间也在不断缩窄。
截至2月20日收盘,新加坡基础油出罐价较1月初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150SN均价上涨30美元/吨,500SN均价上涨90美元/吨,150BS均价上涨38美元/吨。由于亚洲范围内逐步迎来传统的高粘度需求旺季,高粘度基础油涨势要明显高于低粘度资源。不过,新加坡基础油资源在市场流通较少,主要进入美孚、壳牌等外资在华工厂,因此实际对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过从成本角度考虑,在华润滑油企业计划推涨润滑油价格也有据可依。
而在东北亚二类市场方面,本周150N到岸均价为605美元/吨,较一月初上涨75美元/吨,涨幅14.15%;500N到岸均价为815美元/吨,较一月初上涨70美元/吨,涨幅9.40%。受此影响,国内基础油进口商的到岸成本不断推涨,而由于现货市场涨势乏力,进口商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春节前进口基础油价格已涨至相对高位,当前下游调和企业对于高价位资源的抵触情绪依然浓厚,加之终端需求回暖相对迟缓,当前润滑油厂对于高粘度基础油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因此对高价进口资源的采购意向相对平淡,贸易商继续推涨的底气不足。另外,由于部分国产资源开具粗白油、导热油等免税票据,实际价格远低于进口基础油,因此调和企业多采购国产资源替代使用。
不过,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高粘度基础油迎来传统的需求旺季,而国产高粘度资源的供应始终紧张,下游调和企业对于进口高粘度资源的采购积极性将逐步升温,加之韩国GS基础油装置停工,市场资源收紧将带动下游逐步返市,市场价位将迎来推涨预期。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