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碳足迹评估,确立低碳减排总体目标,通过技术革新、过程管理和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可再生资源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过程低碳化。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废油再生技术应用,以及林业碳汇等手段,努力达成碳中和目标。开展产品碳中和认证,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润滑油行业与其他工业行业既有相同的需求和方案,包括业务转型、过程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森林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利用、碳交易等等,润滑油行业还有其特殊性,需要在产品研发、应用、服务等领域内做出努力,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传统领域提供更高效率、更环保、更长使用周期的润滑产品和解决方案,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排放。在电子工业、新能源、5G通信行业、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瞄准未来产业对高端特色润滑油产品的需求,加快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做好重点领域和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同时在绿色可降解基础油添加剂生产应用以及废油再生利用方面发力,形成碳排放的闭环管理。
01、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润滑油的用户变化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全面展开,润滑油行业的用户结构发生变化,石化、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规模被严格控制,总产能增速将逐渐放缓,占比降低,同时产业集中度提高,装置规模扩大,落后产能逐步被兼并置换或淘汰,管理水平增强,对润滑油的需求量降低,但性能和服务要求提高。与此同时,在电子工业、新能源、5G通信行业、大数据中心、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带动相关领域的应用需求占比增多,对高端特色润滑油产品的需求增加,品种性能更加精细化。润滑油企业应顺应发展趋势,加快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做好重点领域和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汽车交通行业的清洁能源化。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36万辆,保有量492万辆,2021全年销量达352万辆,新能源汽车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推动,已进入普及阶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我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过50%,节能汽车全面实现混合动力化,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占比不断增加,对传统燃油车形成冲击。一方面降低燃油消耗,对内燃机油的需求量是负面影响;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不同结构和性能,对润滑油的环保、节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开发适用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如集成式传动系统用油和电池冷却液。
电力行业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天然气、水、风、光、核、生物质等清洁电力发电的装机量和发电量持续增加,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2020年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kW,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49.2%,建立起了多元供应体系。结合特高压输变线路和储能发展,未来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进一步扩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kW以上,将改变电力行业的润滑油需求结构,推动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润滑油品的需求量和性能提升。
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2020年粗钢产量10.53亿t,占全球粗钢产量份额从53.3%上升到56.5%。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对钢材需求的拉动效果明显。新型替代材料研发尚未取得突破,较长一段时间内钢铁维持高需求。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未来钢铁行业必然成为政府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管控行业,出台产能置换新规,加速钢企优胜劣汰,推进兼并重组。将钢铁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中,实施碳排放权限额分配制度,优化工艺流程结构,加速绿色低碳发展。
水泥行业加快低碳减排。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我国水泥需求量及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未来短中期内水泥需求仍会继续上升。水泥行业作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因其固有的原料结构和生产工艺限制而成为CO2排放大户,目前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9%左右。2021年1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向全行业提出我国水泥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倡议。在未来几年内,碳排放总量的控制会加快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错峰生产及产能置换。
因此,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未来将进一步压缩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作为润滑油的重要下游用户,对润滑油的需求量增速放缓,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02、低黏度长周期油品的需求增加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设备运转过程的节能减排,减少摩擦,降低单位能耗,提高效能,这些都将促使润滑油技术不断突破,等级不断提升,包括合成油在内的长周期低黏度高性能润滑油占比持续快速增加,以帮助工业、汽车等行业降本增效,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
燃油车领域,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国家也是十分重视节能汽车的发展,在小排量乘用车、柴油乘用车、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和高效动力系统方面积累了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的经验,具备向节能型汽车产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汽车燃料经济性标准、排放法规和燃油品质标准不断提升,润滑油企业需要不断加快技术升级及产品迭代,满足低排放、节能、提升效率、延长油品使用周期的需求,提高发动机油清洁性能、燃油经济性等指标,推出低黏度、高性能油品,通过降低燃油消耗、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排放,帮助汽车交通行业实现整体节能减排降耗的目标。
工业油领域,开发适应高温重负荷的苛刻使用条件,安定性能好、效率高、长寿命、低能耗的环保润滑产品,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助力工业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标。
因此,节能减排环保的需求将持续提高低黏度长寿命高效能润滑油的需求,进而对包括合成油在内的高档基础油和功能添加剂的需求将不断提升。
03、可再生电力的波动性对储能行业的影响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风、水、新能源电力装机快速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依赖于自然条件,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力系统消纳和调峰能力以及能源安全带来了新挑战。解决的办法包括在机制上、技术上提高供求两端的灵活调节和智能调度,更需要氢能、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料电池等作为能源载体和储能系统,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和存储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GW,其中电化学储能为14.2GW,包括锂离子电池13.1GW。同时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其中电化学储能为3269.2MW,包括锂离子电池2902.4MW,占比达92%,尤其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2021年以来,已经有20多个省市提出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的要求,配置比例都在10%~20%之间,使储能刚需属性愈发增强。据预测,理想情形下电化学储能到2025年累计装机量有望达到55.88GW,2021-202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70.48%。同时,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未来储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将来在应用、储存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据国网电动汽车的测算,如果2040、2050年,我国电动轿车保有量达到3亿辆,车载电池储存的总电量可达200亿千瓦时。
因此,动力电池的生产和应用环节的相关油品需求不容小觑,包括正负电极、隔膜、电解液、组件及相关上游原材料的生产所需的设备用油和充放电过程中的冷却绝缘用油,将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储能业务的快速增长而大幅提高,润滑油企业应该提前布局,从产品性能和产能两方面着手,积极开展相关油品的研究开发。
04、废油再生降低全周期碳排放
废润滑油属于危化品,含有一些有毒物质,不加处理随意排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威胁人体健康,国内每年的润滑油消费在600万t以上,处理不好,对环境影响很大。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对废油再生进行指导约束,也有很多的回收厂家,但规模和回收率不高,技术设备进步缓慢。双碳目标的落实将为废油再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既可以将污染截断,同时生产再生基础油重新进入使用环节,从全周期看,相当于减少产品排放,降低碳强度。国内外很多大型润滑油企业开始参与废油回收再生业务,开展再生基础油应用研究开发,取得一定的进展。废油再生利用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废油行业未来将迎来高速发展。
05、化工转型推动润滑油材料的国产化
在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加快向着“低碳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将在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快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都将降低成品油消费需求。我国石化行业正面临炼油产能过剩,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同时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端石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双碳目标将推动炼油企业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的原则,从分子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资源,从化工角度优化炼油过程和产品线,从大量生产成品油转向生产高附加值油品和化工原料并重,“减油增化”,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石化燃料产品的比例,向下游业务延伸转型,从炼油型向炼化一体、化工型转变,为市场急需的高端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等提供足量适宜的原料,并进一步延伸产品链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形成与市场需求结构相匹配的产能。
双碳目标将推动炼化行业加速转型升级,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缩小产业链关键环节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提升整体竞争力和产业链的安全性。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油品向化工原料转型技术等深度炼化一体化技术,高效精准分离和多产高附加值产品,炼化行业的化工转型将为合成基础油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供应和工艺技术基础,改变国内合成基础油、添加剂生产的瓶颈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06、开展碳足迹评价和低碳认证
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明确强调,建立部门以及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管理机制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些能源密集型产业。
碳足迹(carbonfootprint)是某个产品或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碳排放量的汇总,不仅包括产品本身,也包括供应链范围内的碳排放,原料获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理及回收等环节。
目前,一些国际机构发布了碳足迹核算与评价相关标准,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的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是计算碳足迹的基础标准,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方法、碳足迹报告和鉴定性评审。《环境标志和声明–足迹信息交流的原则、要求和指南》(ISO14026)规范碳足迹在内的各类环境足迹信息的宣传和声明。国内有GB/T24044《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是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方法的基础标准。
碳标识是在产品上标注碳足迹等碳排放指标,告知消费者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气候友好的产品,促进绿色低碳消费。目前常见的产品碳标识可分为“碳披露标识”(声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碳标识”(承诺未来减碳目标)、“低碳标识”(宣告达到先进的低碳排放标准)、“碳中和标识”(宣告实现零碳排放)等。据统计,已有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泰国等14个国家及地区实施了产品碳标识。
以上碳足迹、碳标识的相关标准大多具有通用性和一般指导作用,但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又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核算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尚缺乏模型基础和方法。
目前国内碳足迹碳标识的相关研究在遵循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已陆续开展。田涛等在阐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方法、概念、意义基础上,对应用相关标准开展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进行研究,包括物流足迹追踪、评价边界确定、排放清单及量化、共生过程分配等,提出了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具体方法,结合产品实例分析了碳足迹评价方法在石化行业的应用。马玉莲等选择从商业到商业(B2B)的评价模式,即从原材料进厂到生产出产品运输到下一个组织为止,计算1t的PVC产品碳足迹:每吨PVC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其中原材料消耗环节、能源消耗环节和其他环节的排放量和占比,提出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当前,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评价已成为热点研究方向,包括原料带入排放、辅助材料带入排放、能源消耗排放以及工艺排放,相关的模型程序也有很多案例。常见形式:通过输入相关能源、物料的消耗量,如汽煤柴油、天然气等外购化石能源、外购电力、热力、水等,生产过程的直接排放、间接排放量,使用的原料、辅料、包装物等物料,废水、有害和无害及危化废弃物处理的排放等,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给出碳足迹评价报告,包含总碳排放量、单位排放量、排放结构组成等信息。开发标准化的碳足迹评估工具,将为企业掌握自身碳排放的现状提供参考依据,支持企业改进全过程,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提高碳排放水平。
通过碳足迹标准及标识,消费者可以方便的比较产品碳排放高低,从而发挥绿色低碳消费对供给侧的引导作用,这将改写现有的市场竞争规则,有效激发清洁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但值得注意的是,产品碳足迹也可以被作为征收“碳税”的依据,有可能形成新的“绿色”壁垒。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润滑油企业应加强自身碳排放管理,开展碳足迹评价,完善碳资产管理,致力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专门的碳减排管理方案,有效减少碳足迹,包括提高生产与工艺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再生原料,以及开发全新的低排放工艺,争取国际碳中和认证,寻求未来低碳竞争的新优势。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