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反映了供求关系,对原油需求是经济强弱的标志。高油价将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将让煤炭的角色重新被认识。在推动煤炭消费减量的同时,应加快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6月15日,经过新一轮成品油调价后,国内92号汽油全面进入“9元时代”,部分地区95号汽油则正式迈入“10元时代”。
油价会不会继续上涨?油价的天花板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会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10元甚至10元以上的油价时代?
看了一些报道,议论全都集中在国内油价定价机制上。可是作为一个进口依存度超过72%的原油进口大国,油价首先是由国际油价决定的。国内油价每升破10,当然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突破了每桶120美元。所以,必须要抬头仔细看清看这房间外的大象。
在讨论全球原油供需平衡的时候,不可忽略俄乌战争和欧盟通过的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决议,这将带来全球能源供应链的重构。
但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原因,那就是全球经济的复苏。
始自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首先,这是一场人类悲剧。而这场疫情,加上为遏制疫情所采取的封锁措施,引发了现代和平时期最大的衰退。
巨大的损失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动荡,也蔓延至全球能源市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波动与破坏。2020年比起2019年,全球能源需求约下降4.5%,是二战之后最严重的衰退。其中石油消费量的下降约占能源需求下降总量的3/4,2020年春季全球石油消费一度下降了20%。
全球过剩产能一度超过每天600万桶逼近800万桶。布伦特原油价跌至每桶20美元以下,美国WTI期货价格一度跌至负值。2020年比起2019年,全球石油日均消费从9760万桶下降到8850万桶,下降910万桶。降幅创纪录地达到了9.3%,退回到2010年水平。
随着各国在2022年春季彻底解除防疫管控,重启旅游运输和经济活动,能源界都预计,今年的石油需求将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而已经减产的世界原油供应没有及时响应,叠加俄乌战争的动荡,导致供应失衡,这才是让国际原油价格迅速从80美元冲上120美元的主因。所以,在讨论世界石油需求与供给时,主要需参照2019年的规模量级数字。那是未受新冠疫情冲击的繁荣顶峰。
石油价格和能源股票价格可能正在开始归于平静,因为油价急转直下是经济衰退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一切还要归因于之前的油价飙升将造成需求破坏。
以下图表显示了自1946年以来的石油价格走势,及其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高油价使石油开采更有利可图,从而使石油公司获利颇丰。然而,高油价对经济也有负面影响。
高油价推升了经营成本,企业最终将成本上涨压力转移到客户身上:比如更高的出租车票价、更昂贵的机票、抑或是更昂贵的物流成本。高油价推高了与其看似无关的产品以及服务价格。
当然,每周需要加满油箱的消费者会立即注意到高油价。虽然核心通胀指标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但正是这些项目推动了短期消费。鉴于消费占美国GDP的70%左右,油价上涨的影响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如下图所示,油价飙升与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和油价逆转具有高度相关性。
石油与经济的关系
油价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油价上涨会导致消费者面临节节攀升的成本通胀。如下图所示,能源价格的涨跌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油价几乎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食物到其它各种产品和服务。因此,对原油的需求是经济强弱的标志。鉴于石油行业既是制造业,又是生产密集型行业,油价上涨会提振制造业、增加资本支出和促进经济增长。但油价的急剧飙升又可能导致经济低迷、通胀下降以及随后的降息。
最近一次油价飙升是由于疫情期间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和供应短缺造成的。在过去的几年里,激进“绿色转型”运动限制了新钻井和炼油厂的创建,压缩了钻井项目的资本投入,美国政府还取消了石油勘探激励措施。
虽然由疫情导致的经济停摆造成了供应短缺,但流动性的泛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需求激增。在消费的拉动下,通胀压力飙升,油价大涨。简而言之,油价反映了供求关系。随着流动性逆转以及生活成本超过实际工资,需求正在减弱。
油价逆转的信号已至?
虽然许多分析师都在谈论200美元/桶的油价,但油价可能跌至60美元/桶。毕竟,就在不久前,油价短期内曾出现负值。
随着美国经济处于衰退边缘,通缩的风险正在上升。
此外,零售销售额也显示出消费疲软。注意,零售额以“美元”而不是“数量”来衡量,因此最近零售销售额的下降是由于油价上涨导致的购买量下降。
显然,随着消费者选择减少开车,经济增长放缓和通缩压力将压低油价。与此同时,美联储的加息和缩表会抽走投机交易者提供的流动性。这就是为什么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往往会在此期间出现崩盘。
尽管近期能源股的涨势相当强劲,但在美联储把抗击通胀作为唯一目标的背景下,当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继续大幅收紧的可能。换言之,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美联储不惜牺牲经济增长,从而削减消费者对商品类产品的需求。
不幸的是,如果历史重演,下跌的不仅仅是油价和能源股。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