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欧盟禁令下,印度成最大赢家!“低价扫货”俄油,进口量暴增25倍!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此外,印度不仅大规模进口俄罗斯原油,还享受超低价格。在这场对俄制裁的背后,这个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的印度,或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印度
当地时间5月30日晚,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欧盟已就对俄实施石油禁运达成共识,“将立即覆盖三分之二欧盟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
 
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欧盟及美国不断加码对俄制裁,并扩展到能源领域。但印度没有加入西方对俄罗斯制裁,而是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面对西方国家的批评,印方回应,进口俄石油仅能满足一小部分需求,中断购买则将推升民生成本,印度将继续购买“便宜”的俄石油。
 
Refinitiv Eikon数据显示,5月份印度已接收超过2400万桶俄罗斯石油。对比之下,去年印度平均每月从俄罗斯进口约96万桶,这也意味着今年5月份印度进口俄罗斯原油量约为去年平均每月的25倍。
 
此外,印度不仅大规模进口俄罗斯原油,还享受超低价格。在这场对俄制裁的背后,这个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的印度,或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01. 低价扫货
 
根据世界货物进出口网(worldstopexports)的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前五大原油进口国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韩国和日本,占全球原油进口总额的57.9%。由于地理位置、政治联系等各方原因,各大原油进口国的进口来源各不相同。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印度的原油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9.1%,主要进口来源是中东和美国。
▲印度原油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9.1%
其中,中东占印度进口总量超50%。数据显示,2020年,在印度的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中,伊拉克、沙特和阿联酋包揽了前3名。美国位居尼日利亚之后,占第5名。而俄罗斯仅排第9名,占印度原油进口总额的2%左右。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主要燃料消费国,进口约占其石油需求的85%,但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原油对印度的贡献很小。如今,面对俄罗斯原油低价的诱惑,尽管有美国及欧盟的压力,印度一改常态,乘机大规模购买俄罗斯石油。俄罗斯也在 4 月成为印度的第四大原油供应国。
 
Refinitiv Eikon公司数据显示,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1月和2月,印度没有从俄罗斯进口任何石油。自2月俄乌冲突升级以来以来,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量一直增加,已接收3400万桶“打折”俄罗斯石油。
 ▲今年1-2月印度无俄原油进口,随后进口量飙升
数据显示,5月份印度已接收超过2400万桶俄罗斯石油,大幅超过3月大约300万桶和4月720万桶的接收规模。Refinitiv Eikon预计,印度6月将接收大约2800万桶俄罗斯石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仅仅是经由海路运往印度的俄罗斯原油,不包括里海石油管道混合油。
 
价格方面,俄罗斯给到印度的低价可谓“骨折价”。4月中旬,俄罗斯提出以35美元/桶的价格向印度出口乌拉尔原油,采购量为1500万桶起步。
 
此外,俄罗斯和印度的能源公司也一直在讨论定期供应协议以及可能收购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的股份。
 
02. 左进右出
 
在印度不断增加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同时,另一个数据也在创历史新高。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RBC Capital Markets)全球能源策略师Michael Tran表示,印度一直在以极快的速度精炼这些俄罗斯原油,然后出口精炼产品,赚取其中的差价。随着欧盟放弃俄罗斯精炼产品,印度正在成为欧洲事实上的炼油中心。数据显示,印度出口欧洲的柴油和其他炼油产品在3月达到每天21.9万桶,创历史新高。
 
Michael Tran表示:“随着欧盟放弃对俄罗斯炼油产品的依赖,我们越来越怀疑印度正在成为欧洲事实上的炼油中心。”“欧盟收紧对俄罗斯的政策是政治上的胜利,但这是以向欧盟地区输入通胀为代价的。这不仅给印度带来了经济利益,而且还巩固印度作为欧盟原油精炼产品提供商的地位。”
 
由于众多欧洲国家和石油巨头对俄罗斯进行了制裁,并使自身的燃料供应陷入中断。换言之,欧洲对俄罗斯原油和燃料采取更多的官方制裁,油价进一步飙升,而印度可以通过提炼俄罗斯石油,然后再卖给欧洲,从中赚取更多的贸易收入和利润。欧洲对俄的制裁在伤及自身的同时,反倒使印度成为对俄制裁背后的赢家。
 
据彭博报道,印度炼油厂管理人士称,从3月开始,印度国有和私营炼油企业都已加大了对俄罗斯原油的加工力度,随着更多俄罗斯原油运进印度,其炼油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目前,在欧盟就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达成共识后,5月31日围绕是否禁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成为欧盟成员国之间新的争论焦点。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主张对俄制裁加码,在新一轮制裁中加入“禁气令”;德国、奥地利等国坚决反对,称这一话题“不在讨论范围内”。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