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欧洲能源危机敲响警钟,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能源在今天仍被认为是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的核心要素之一。4月22日,欧盟发布了一份最新的指导文件,根据这份文件,欧盟可能将同意使用卢布向俄罗斯支付购买天然气的费用。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方面此前一直对用卢布购气予以拒绝,认为这将违反制裁规定。
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5%以上
能源在今天仍被认为是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的核心要素之一。4月22日,欧盟发布了一份最新的指导文件,根据这份文件,欧盟可能将同意使用卢布向俄罗斯支付购买天然气的费用。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方面此前一直对用卢布购气予以拒绝,认为这将违反制裁规定。
 
在对俄制裁中涉及能源部分,欧盟一直左右摇摆。3月8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计划,计划在今年将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削减三分之二,并在“2030年前”结束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依赖。
 
但对比当下45%的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要在2030年前将一切“归零”,其可能性存疑,但回应美国施压对俄进行制裁是毫无疑问的。毕竟,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行政令。
 
自欧盟“2030计划”之后,经历一个月的“审时度势”、“争吵”是否对俄罗斯的制裁扩展到能源领域,4月7日欧盟各国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这是俄乌冲突以来,欧盟首次针对俄罗斯能源实施制裁。然而,欧盟瞄准的既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气,而是煤炭。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对俄罗斯煤炭年进口额约40亿欧元,这与去年从俄罗斯进口的1000亿欧元石油和天然气相比,微不足道。
 
显然,欧盟无法“割舍”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4月11日,欧盟成员国外长在卢森堡召开会议,就对俄能源禁运展开进一步磋商,但并未就对俄石油禁运达成一致。
 
根据德国五大权威机构的联合预测,如果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立即被切断,德国未来两年将面临约2200亿欧元(合2380亿美元)的经济产出损失,届时德国今年经济增速预计将降至1.9%,明年则可能陷入衰退——GDP萎缩2.2%。
 
不得不说,欧洲对俄油气的无法“割舍”,说明了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1、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
 
2021年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5%。
 
我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2020年,我国共从49个国家进口原油,其中近一半(47.1%)来自中东。
▲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近一半来自中东
从国家来看,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中高达58%的石油进口集中于5个国家: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安哥拉和巴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原油消费及进口量也快速增长。从2001年起,中国的原油进口量连涨20年。更是在2017年以全年原油进口量4.2亿吨,一举超过美国的3.95亿吨,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近20年中国原油进口
我国天然气进口同样快速增长。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9.9%,其中管道气同比增长22%以上,液化天然气同比增长18%以上。
我国天然气的进口来源中,2020年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国24个,澳大利亚为最主要的进口国,占比达46%,其次为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美国。以上6个国家占所有进口量的85%。进口管道气主要来源为土库曼斯坦,占比高达60%,其次为哈萨克斯坦、缅甸、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
 
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以及中国双碳工作的推动,未来中国天然气进口将持续增长。根据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预计将达到65%左右。
高达依赖能源进口,必然影响能源安全。根据全球能源研究所第6版《国际能源安全风险指数》,中国在该排名中第8位。而美国的能源安全风险指数最低,成为能源安全情况最好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与第四版的《国际能源安全风险指数》相比,中国的排名前进了8位。不过,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仍超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46%。
 
2、广开源
 
我国近一半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的原油出口又主要依赖于霍尔木兹海峡。该海峡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水上航道之一,将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与全球需求市场连接起来,承担着全球海上石油交易总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中东不仅是是“世界油桶”,也是“火药桶”。一旦中东地区发生地缘冲突,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则受到冲击。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进口来源需要多元化,进口通道同样需要多元化。
 
在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2018年中国从45个国家进口原油。到2020年,我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国达49个,增加的新面孔分别是圭亚那、韩国、土库曼斯坦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也正在加强与非洲的能源合作。非洲占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5%以上,是仅次于中东的中国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地。
▲中国石油与苏丹能矿部合资建设的苏丹境内第一个现代化炼油厂
在油气进口路线上,中国并不押注于霍尔木兹海峡,寻求开辟新的路线。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更带来更有效的通往国内外石油贸易路线。
 
2013年,从缅甸皎漂港出发入境中国云南的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投产;2017年,从皎漂港东南方的小岛马德岛入境云南的中缅原油管道全线投产,让中国石油进口有了马六甲海峡之外的选择。

▲中缅油气管道
“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中国新疆喀什,终点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Gwadar),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等在内的贸易走廊。目前中方拥有瓜达尔港口及自由区运营权,年限为40年。这也使我国油气进口路线多样化。
此外,中俄油气合作方面,2011年,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行,开启了中俄之间通过管道输送原油的历史;2018年1月,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正式投产,俄罗斯每年可通过管道向中方输油3000万吨。中俄原油管道是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也是中国陆上原油进口量最大的通道,对实现我们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能源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中俄原油管道外,还有中哈原油管道等其他陆路管道,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国家的资源输往中国。
 
3、深挖潜
 
欧盟当下所面临的能源窘迫情况,一大主要因素在于欧盟本土能源产量的持续下滑,直接造成了其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大幅提高。BP、壳牌、道达尔国际石油巨头尽管都是欧洲企业,但其主要油气投资都在非洲、中东等欧洲之外的区域。在缺少上游投资的情况下,欧洲的本土产量下滑就不可避免。
 
引以为鉴,要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2019年国家能源局实施了油气行业增储上产的“七年行动计划”。基于此“三桶油”也相继制定发布了各自的“七年行动计划”,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增储上产。
随着“七年行动计划”的逐步推进,我国原油产量得以提升。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91亿吨,同比增长1.2%,原油产量连年下跌趋势得以扭转。2020年达到1.95亿吨,到2021年我国原油产量达1.99亿吨。根据今年3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22年我国“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的产量目标。
 
针对深挖潜,国家能源局选择渤海湾、四川、新疆、鄂尔多斯作为“四大油气上产基地”,且近几年这四大基地勘探增储成果不凡。
例如,在渤海湾,中国海油发现了千亿方大型天然气田——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以及发现亿吨级大油田垦利6-1;在四川,中国石油在长宁-威远和太阳区块累计探明10610.30亿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在新疆,玛湖10亿吨级特大油田成为当前国内最现实的增储上产接替区,同时中石油和中石化近两年均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实现亿吨级油气田新发现;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石油10亿吨级大油田——庆城大油田,预计将建成年产300万吨的生产能力......
此外,随着全球陆地和浅海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重大油气发现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近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近三分之一来自深水,深水已经成为未来油气资源重要的接替区。
 
我国南海海域蕴藏着广阔的待探明油气资源,根据我国199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 -300亿吨之间。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显示,我国南海油气资源量高达350亿吨。
 
专家表示我国南海海域广袤的油气资源中一半位于500-2000米深水、超深水海域。多数沉积盆地位于深水区。我国南海海域未来勘探开发潜力大,是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战略接续区。国家能源局在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将加快海洋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等关键技术创新。
 
目前,南海深水勘探开发相关技术和装备仍属于世界级难题。近年来我国在深水方面也取得一些重大突破。例如,2021年1月14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山东烟台交付启航。它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4月11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在南海东部珠江口盆地海域成功滑移下水并精准就位,创造了亚洲深水导管架海上安装新纪录。它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导管架成套关键技术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对推动海上油气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然,深水油气开发涉及诸多复杂先进的技术,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我国面临着“卡脖子”情况。例如水下生产系统的相关技术装备基本掌握在Aker Solutions,FMC、GE,Cameron几家等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俄乌冲突之下,三大油服巨头和几大石油巨头先后切割与俄罗斯的关系,这一举动再次说明,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才能更好地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