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背景下,石化行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必将面临成本、技术、替代能源竞争的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机遇。那么石化行业将面临哪些机遇?行业投资热点又在哪儿?这一问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投资并购发展策略论坛上找到了答案。“目前资本和投资方青睐于那些有效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和真正关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的企业,ESG得分高的企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同时,‘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领域催生巨大机遇,这些领域也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资本青睐高ESG评分企业
绿色发展是石化行业未来的新增长点。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更加关注行业的ESG指标,青睐积极顺应绿色低碳转型。
据麦肯锡公司资深合伙人洪晟博士介绍,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都意识到绿色低碳转型是迫在眉睫的必选项。从外部看,资本和投资方已开始青睐于那些有效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和真正关注ESG的企业。
在洪晟博士看来,ESG能够成为企业卓越绩效与基业长青的重要基石,资本会追逐和关注ESG评分比较好的企业,其原因是这些企业收入和组合成长比较强劲,长期的降本趋势存在。此外,ESG较好的企业,相对转型去风险能力也较强。因此,ESG评级高的公司估值高于评级较低的同行,也更易获得融资。
“尤其是在油气和化工行业,顺应可持续性发展导向的企业将获得资本市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洪晟指出,从单一经营企业的平均估值/营业收入倍数来看,对于电动汽车、能源储备、可再生能源和燃料、生物型消费品、循环包装等相关行业,资本估值要高11倍,而对于中性以及逆向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比如油气、一次性塑料等,行业估值最多达到2~3倍。
新能源新材料 成投资热点
在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石化行业有哪些投资机遇和投资热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秘书长赵志平认为,碳中和、“双循环”将催生行业投资新机遇。“双碳”目标将带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撬动新能源领域相关投资机遇。而在“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加速攻关关键技术领域、集成电路、5G等高端产业,也带动新材料等配套需求快速提升,催生新材料领域丰富的投资机会。
“在‘双碳’背景下,石化企业在自身产能脱碳、循环再生和资源利用、废物管理、塑料、赋能下游产业等领域面临机遇。”洪晟说,站在整体产业经济的视角上看,绿色低碳投资领域有许多与石化行业相关的机会,包括能源脱碳、低碳出行、循环产品和包装、低碳农业与粮食供应、可持续建筑、氢能、生物能源、供应流程脱碳、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市场和补偿等10个低碳投资主题,保守估计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达到10亿美元。
“低碳经济和可再生能源是未来10年最大的风口,最支持(可再生)新能源迅速发展的化工新材料将迎来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杨向宏表示,同时他还看好新能源太阳能光伏、新能源锂电池相关化工新材料、节能和轻量化材料,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等)、薄膜(BOPET)、微发泡、新型弹性体四大应用领域,以及尼龙、无机陶瓷材料、PETG共聚聚酯、新型化纤、硅等五大新材料。
高端新材料赛道 受机构关注
在资本市场,多家机构也看好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的赛道。
川流资本是一家专注新材料的投资机构,该公司创始合伙人时雪松表示:“我们关注创新和高壁垒的材料方向。”从应用角度可将其分为五大领域,一是工业和消费升级领域,主要包括特种工程塑料、特种纤维、特种复合材料等。二是与新能源相关领域,包括太阳能、储能、锂电池等。三是电子和半导体领域,包括一些耗材以及显示、5G相关的消费电子新材料,这些材料依赖于进口。四是可持续发展领域,包括废气、废水治理的工艺迭代,以及生物基材料、水性涂料等。五是医疗相关领域,包括一些难合成药物的合成,以及医药器械的耗材等。
“我们每年的投资方向都会根据环境、行业情况做适度的调整,最主要还是权衡投资企业的性价比。”时雪松说。
中金公司石化行业董事总经理裘孝锋认为,电动汽车、光伏、半导体、显示面板、5G等先进应用场景向中国转移,为上游配套材料发展奠定基础。从目前来看,比较看好国内新能源新材料、种业、合成生物学等新赛道,而这些领域与海外处于同步发展期。
“做产业投资,我们比较看重一些长周期、比较新的赛道,另外还有与集团产业协同的领先企业。当前,我比较看好生物基合成、塑料循环领域以及新能源领域,包括氢电产业链,太阳能光伏基础材料如玻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胶膜等。”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任波表示。
据介绍,中石化资本投资了聚乳酸技术实现全球突破的国内企业海正生物。
记者了解,华泰证券、中信证券也都看好光伏、风电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可再生材料等赛道。除此之外,中信证券看好天然气相关领域尤其是气源获取较容易的公司。在减排的背景下,节能环保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也被看好。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