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国际石油巨头面临资产分拆?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近期,《能源情报周刊》的一篇文章更是提出投资者意欲要求国际石油巨头实施资产业务分拆,引起油气领域的广泛思考和关注。
能源转型进程重塑世界能源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国际石油公司的业务组织架构。国际石油公司普遍成立了高级别、跨部门的气候应对组织和管理机构,道达尔在董事会下设综合战略与气候部并成立气候能源管理委员会,英国石油、埃尼及斯伦贝谢等石油公司也在能源转型中持续优化重塑业务组织架构。近期,《能源情报周刊》的一篇文章更是提出投资者意欲要求国际石油巨头实施资产业务分拆,引起油气领域的广泛思考和关注。
 
能源转型压力是否会引发欧洲一体化石油公司组织架构的大幅剧变?答案是这个问题不会被绝对排除,而且有可能发生。在国际石油巨头能源转型路径方面,投资者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最近壳牌、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公司股东在这方面的行动已经震惊了油气行业。
 
国际石油巨头能源转型路径
 
本周,第三点对冲基金全力说服壳牌开展业务组织架构重塑方面的测试,意欲将上游、炼油、化工等传统业务与成长中的LNG、可再生能源及市场营销等业务分立,成立若干个子分公司。该基金在壳牌公司中的投资总额已达7.5亿美元,其创始人丹尼尔·勒布在他发给基金投资者的信中指出,这样的分立将会加速公司二氧化碳减排并大幅提升股东回报。对比过去的承诺,传统油气业务将会降低投入,出售资产和进一步优化对股东的现金回报;同时,由于公司融资成本的降低,随着公司在可再生业务和其他减碳技术方面的大幅增加投入,LNG、可再生能源和市场营销业务的现金回报将会增加。壳牌公司首席财务执行官杰西卡·尤尔却反驳说,在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分立好像十分有趣,但是从战略和运营管理角度看,这则是一个失败。
 
对于欧洲一体化能源公司而言,不同业务的分立一点都不陌生。埃尼和雷普索尔已经制定了出售可再生业务小比例股权计划(大概占公司现有净资产的10%),以为其能源转型提供财务支持并提供更多的低碳产品。这样做的确可以为公司开辟一个新的融资渠道,但是一般也都会在母公司层面保留一定比例的股权(不全部出售)。近年来,欧洲公共事业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发生了多起规模较大的业务分立,比较引人注目的包括2016年的德国意昂集团将其化石燃料业务剥离给尤尼佩尔公司,10年前法国电力公司和伊比德罗拉等公用事业企业及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剥离他们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业务。但是,当这些业务最终比较清晰地成为行业重点发展业务时,这些公司又都重新买回了这些曾经分离的业务。
 
对于每一个石油公司而言,战略选择的不同决定着资产分拆是否可行。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在实现净零目标的同时欲保持公司增长,这样就制约其出售可再生电力和充电业务这样低碳能源资产的力度。那些可以合理实施资产分拆的公司也不能保证这样做长期有效。当石油巨头发展新能源业务时,许多行业内的独立运营商,如可再生电力企业、电池制造商和汽车充电业务在资本市场上都得到了青睐,这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投资回报。但是,资产分拆(业务分立)对于石油巨头而言则不是那么简单,传统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将会为转型投资提供资金。他们表示,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如炼油和氢能、天然气贸易和可再生电力销售,对增加公司投资回报和减少风险很有必要。同样,他们也希望公司业务组合中新能源业务的运行有更好的可行性,有更高的投资回报,让投资者看到这些业务的价值。道达尔能源的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普亚恩表示,正如投资者期待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一样,道达尔的董事会会更加耐心,期待转型后公司市值的再评估;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范·伯登认为,市场没有对公司每一项业务予以正确估值,但是非常看重业务协同效应的预期。同时他表示,目前形成的共识是分离出一些业务是因为这些业务在其他企业会做的更好,但是我们认为这个逻辑不适用壳牌。
 
第三点基金正在寻求将壳牌公司的传统业务和转型业务彻底分离,这个提议符合欧洲一体化公共事业公司的价值追求,但是却超出了石油公司的战略范畴。如果投资者认为传统油气公司不能给予转型赋能并且阻碍其价值增加的话,这个行业将会出现剧烈重组。这种情景下剥离传统石油公司的富有吸引力的低碳业务将使其彻底失去选择,使其进入到逐步缩减和衰败的产业演进趋势之中。这样的思路在化石能源统治模式下的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的确有更多的投资者正在开启这一模式。伍德赛德公司只有20%的股东支持坚守油气业务;英国石油的转型战略实施后,将在2030年之前削减上游油气产量40%。由于可再生电力不是转型战略的核心,美国石油巨头没有这方面的压力。美国的石油巨头基于其现有油气传统业务的运营,专注于碳俘获和存储、生物燃料和氢能等这些与现有业务强关联的业务。但是同时他们也表示,在一个油气需求被认为逐步减少的设置情景里,他们的选择不能确保公司业务增长。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与行业交,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