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能源转型三大主要领域你清楚吗?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世界能源正在加快向低碳能源供应和高效终端能源消费转变的阶段,本世纪中叶全球将形成新型低碳能源供应和消费新模式新时代。

世界能源正在加快向低碳能源供应和高效终端能源消费转变的阶段,本世纪中叶全球将形成新型低碳能源供应和消费新模式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要在高效环保低碳的基础上,实现能源的合理充分普遍服务,在新型高效低碳能源消费模式和技术上要开拓创新型发展模式。
 
中国能源研究会
“十四五”能源转型的三大主要领域
 
一是持续加强节能,引导合理消费。工业节能潜力仍然巨大,技术进步还将不断提供更大潜力。合理消费不仅是生活的终端消费模式要绿色低碳化,更是生产方式的高效绿色低碳化。要确定积极的宏观节能目标(双控),更新能效标准,要有国家级重大节能工程,诸如电力系统、建筑系统、供热系统等。
 
二是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到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是最低目标。同时,要解决确保电力和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具体问题。能源和电力系统要根据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和系统转变,使能源系统适应低碳转型的发展要求,不能以现有系统结构和技术维持不变来限制能源的低碳化。可再生能源目前还不是高比例,但正在起步向高比例前进,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和技术准备。新型电气化的许多终端用能技术和设施也要用能系统从全局出发提出优化解决方案。
 
三是设法减少转型阻力做到平稳过渡。传统能源产能扩张惯性大,增加过剩风险。煤电在建和新核准的数量巨大,地方政府难以控制投资冲动,消化煤电产能将成为电力和一次能源调整的重大阻力。同时,为消化富裕煤炭产能,为煤炭找出路,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项目仍然在盲目扩张。包括当前出现的氢能热,也要强调不能沿用化石能源传统高碳制氢技术。石化加工能力扩张已经明显超过未来需求,将出现进一步的市场恶性竞争。天然气进口能力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加大煤炭替代能力,也将进一步加剧煤炭转换加工能力和石化能力的竞争压力。如果没有系统规划,各种新能源的发展将受到传统能源能力扩张的负面影响。我们现在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就是如何把传统的阻力变成新的动力,这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
 
选编自周大地2020年12月30日发表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中海油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能源发展趋势判断
 
中国能源需求仍在持续上升。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等原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仍然较大,能源强度、能源密集度等指标没有明显降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脱钩,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我国总体上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大,而且短期内难以大幅降低,由此带来较高的油气对外依存度。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油气行业启动了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取得了成效。
 
中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与世界第三次能源转型同步,总的方向是化石能源清洁化与清洁能源规模化。中国能源转型将主要沿着清洁化、电气化两个路径推进。能源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电改的深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思路以及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等,将使市场主体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但要打破中国竖井式的能源发展格局,联通行业壁垒,以及政府监管职能上进一步构建和培育统一市场、优化政策供给和市场要素供给、环境负外部性监测及定价等,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天然气加快推广利用意义重大。扩大天然气在能源使用中的比重,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与减碳减排非常重要,而且与未来的新能源体系能很好衔接。天然气已定位为主体能源,在四大应用领域中,发电领域的潜力最大,可以取代更多的煤电,交通领域有望单点突破,民用领域在区域市场仍有潜力可挖。天然气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但目前在政策、市场、技术、发展模式等方面的障碍仍然存在,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亟需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十四五”乃至再往后一段时间,发展最不确定的是新能源,虽然成本下降很快,但总体规模偏小,市场环境不完善,加上补贴退坡等因素,会使新能源在曲折中前进。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取得一些成效和进展,能源合作成为“一带一路”的基石。能源发展将逐渐从资源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和技术主导,谁贴近用户、谁掌控终端,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数字化技术在能源行业将释放巨大潜力,在生产端、消费端、转换端、运输端将带来很多新的业态,乃至重塑整个能源行业。中国想成为能源强国,不仅要有能源生产和消费等硬指标,还要有包括能源技术、能源效率、能源治理水平、能源话语权、能源文化等软实力指标。
 
选编自胡森林2020年12月15日发表在中联公司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