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该媒体两位记者在今年9月下旬通过应聘进入两家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卧底暗访。
图片来自网络
发现在上汽大众北京恒星天诚4S店,一名员工抄起铁锤,将一辆送修汽车原本完好的水箱框架砸坏才停下,拍照后才示意维修技师拆解定损。车间一名维修技师说,“每个车都砸,要不然你哪挣钱去啊。”这些都会以撞车受损来定损,“反正保险公司会给钱”。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东风日产晟通专营店,服务顾问在向客户推销的时候,往往会让车主购买超出实际用量的机油,每次保养完毕,都会剩余一到两升,对于剩余的机油技师通常不会主动告知客户,而是会偷偷地将剩余的机油收集起来。在数天的暗访中,记者发现不仅仅是变速箱油,从62元一瓶的刹车油到120元一桶的防冻液,技师都会整瓶整瓶地截留下来。据一名员工介绍,这些被截留下来的油液产品,在下班之后都会被4S店统一回收。(10月19日新京报)
1.惊人内幕不新鲜
媒体端用“惊人内幕”来描述,其实4S店维修陷阱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公开秘密。以上两个行为并非个例,甚至可能是很多店在高频发生的事情。
砸坏好零件定损再修,涉嫌故意损坏公私财物,同时涉嫌骗保;截留油液回收再卖,涉嫌欺诈甚至偷窃。4S店的做法,已然涉嫌违法。
但在违法面前,客户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横亘在面前更大的问题。
4S店在专业性方面比较强,车主对维修判定和结果验证上都做不到信息对称。因此此类案件猖獗的原因是“车主往往不知道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
有了信息不对称才有了利益寻租空间,等于在修车这件事情上,4S店即是裁判又是运动员。
2.求解车主心理:4S店坑,独立售后更不放心啊!
问题是,现在在修车这块并没有充分竞争起来。畸形的中国新车增长让高装修、高运营成本的中国特色的4S店模式不可复制。也就是不要指望4S店会饱和到相互竞争到不用“地沟油”。
另一方面,成熟市场下本该占大体量的独立售后市场,在目前的中国更不可信。
所以,我在接触投资人或者车主时,我发现大部分车主虽然不信任4S店,明知道会价格高、小病大修等现象。依然会选择去4S店。但不少人往往认为“坑爹”的是路边小维修点,4S店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相对而言值得信赖。因此,即使要多花几倍的钱,也愿意选择去4S店进行维修,图一个省心、放心。
不可否认,车主在独立售后遇到的问题要比4S店更为复杂。尤其在具有主机厂技术垄断下,很多最终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回到了4S店去解决。
换句话说,4S店“坑人”的手段在修理厂大概率也会碰上,如果碰不上,可能大多也因为没有机会修这辆车的原因更多一些。单纯靠人性本善去解决这个行业普遍问题可能本身就是个问题。
独立汽车后市场并不是那个从出生就带着趋善基因来到这个世上,更何况独立售后除了面对店面经营的万国车之外,没有厂家背书、没有专项技术沉淀、反而是要面对“万国车”,复杂的供应链、也许是最难缠的一批车主(至少是价格敏感的)。
3.4S店坑人问题如何解决?
靠消费者增加专业知识储备?指望全国车主进行一波养车知识升级,其难度不亚于一次全民扫盲。我们看到过多少玻璃水加到防冻液箱,转向灯打成雨刮的案例。
指望4S店诚信守法地经营?那更不可能,人家生来就是为了制造各种不对称性盈利和支撑那么大的费用支出的。让他们拿着权利不赚钱,这种人性挑战不亚于在知名三甲医院里找个拒绝白条子和红包的主治医生。
对发现此类问题的4S店严格处罚?也许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但是往往是车主本身不知道被坑,找到真正坑人的证据这件事本身成本就高很多。
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无解。
或者说在一个垄断市场里解决非垄断问题本身就无解。最好的办法还是要打破垄断,让市场充分竞争起来。好比餐饮,打败地沟油的绝对不是捣毁地沟油生产,而是足够的竞争让用干净的食用油的餐厅的产品价格比用地沟油的餐品还便宜,服务还要更好。
所以,让市场真正的充分竞争起来,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