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该项目是我国重化工行业首个外商独资项目,也是化工巨头巴斯夫成立15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对外投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项目启动当天,中德两国总理分别发来了贺信。
毋庸置疑,中国化工行业又迎来了一个强劲的竞争者。
而在未来,随着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多个化工巨头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以及国内市场的日趋开放,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中国化工产业无疑将迎来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
面对硝烟四起的行业局势,刺激化工全行业竞争的“鲶鱼”已来,中国化工企业的路又在何方?
01
化工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去年我站在东海岛上眺望湛江美丽的海岸线,那一刻我知道,这里就是巴斯夫一体化基地的家。”这是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博士在项目成立前的直观感受。
2019年11月23日,项目启动建设,这位化工巨头高层的愿望很快照进了现实。
随着当日项目建设方代表从湛江市高层手中接过项目建设不动产产权证,标志着这个位于湛江东海岛的巨型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自2018年7月项目宣布筹建以来的一大重要里程碑。
作为世界领先的化工公司,巴斯夫核心业务涵盖化学品、塑料、特性产品等多个领域,其别具一格的一体化基地建设方式,为其实现了低成本优势,树立起了强大的竞争壁垒。
近年来,该巨头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希望通过湛江基地补全在华南地区的产品和价值链布局。
“一些华南地区客户所需要的产品现在还需要从外省或其它地方输入,随着湛江一体化生产基地的开工,将来巴斯夫能够满足本地客户对创新以及原材料的需求,这对巴斯夫是一个重大的机会。”薄睦乐表示。
据了解,该项目将首先建造工程塑料改性和热塑聚氨酯装置,预计于2022年投入运营,整体项目将于2030年竣工。
预计2022年投入运营后,该项目的工程塑料改性装置每年可为巴斯夫在中国贡献6万吨改性工程塑料产品。
整体项目完成后,将为中国华南地区的本地及跨国制造商提供面向汽车、建筑、高铁、电子电气、食品包装、家庭和个人护理、航空航天和制药等行业的解决方案。
这也预示着该项目的落成将令巴斯夫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02
蜂拥而入的化工巨头们
很显然,外商在华的投资并非浅尝辄止。
“100亿美元只是开始,到2030年该项目完成后,我们还有意向继续增加投资。”针对巴斯夫在华的未来投资薄睦乐观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湛江一体化生产基地外,巴斯夫还计划扩建在南京的研发基地,今年3月在上海启动了抗氧化剂的生产。
研发布局方面,巴斯夫在上海研发园区的投资累计已接近2亿欧元,同时新开设了亚太区汽车应用开发中心和工业催化剂研究中心。
自1885年巴斯夫生产的染料在以服装潮流见称的上海风靡一时,中国市场就对巴斯夫呈现出了巨大魔力。
而随着外商准入政策的放宽,国际巨头们终于等来了踏步进入中国市场的“东风”。
如今,国内对外资的态度已悄然发生转变,这一点在总理为巴斯夫项目启动发布的贺信中也能窥得一二,
“巴斯夫(广东)项目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大型石化一体化项目,标志着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举措正在落地,将推动中德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再上新台阶。中国政府正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欢迎世界各国企业抓住中国扩大开放带来的机遇,拓展对华合作,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放眼中国全局,北有辽宁盘锦牵手沙特阿美、美国利安德巴塞尔分别投资713亿、800亿建设石化产业,南有广东惠州、湛江等多个城市牵手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石油、化工巨头斥巨资建设项目。
可以预见的是,国际化工巨头入华,不过是个开始。
毋庸置疑,开放且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还将迎来多个诸如巴斯夫之类的国际巨头。
03
中国化工企业的路在何方?
国家对外资态度的转变可谓是撕开了国内化工企业的最后一层保护伞。
国内外化工企业将提前进入白刃化搏杀的时代。
在此形势下,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中国本土企业都在为这场搏杀备战。
今年6月27日,巴斯夫对外宣布,将在2021年底之前完成组织架构调整,精简公司行政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精简结构的同时,巴斯夫却计划继续在生产和数字化领域增加更多人员,以此提高企业效益和效率,增强竞争力并实现盈利增长。
这一点从其在广东湛江的布局中也能明显看出。
据了解,在该一体化基地,巴斯夫将采用尖端技术,全面落实智慧生产理念。自动化包装、高科技控制系统和自动导引车辆等技术都将可能运用到生产过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拥有技术优势以及竞争壁垒的外资准入,无疑给中国本土化工企业下了一剂猛药。
在此形势下,国内化工企业也在积极整合备战。
以化工大省山东为例,近年来,该省正向着高端化工的大方向狂奔而去。
目前,该省已对全省6000多家化工生产企业完成评级评价,责令未达标准的企业关闭退出,现已有1334家企业公示退出。
除此之外,该省也对化工园区的数量进行了严格的整治梳理,目前该地化工园区的数量已经从199家减少到85家,下降58%。
放眼全国,我国化工企业可谓是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除了国企,民营化工企业也是全面开花,南有荣盛和恒逸,北有恒力和盛虹,中有新凤鸣和桐昆,占据各方天地。
如果将外资的进入比作一条搅动中国化工市场的鲶鱼,其带来的鲶鱼效应也必将刺激和带动中国化工行业的全面升级。
而随着多个外资巨型项目的逐步落地,中国与国际化工巨头短兵相接的时日已为时不远。
相关评论